肖太平的第一座煤窑是在同治十二年冬天开工的。窑址选在侉子坡上沿二里多路的一片荒地上,北面地界紧贴王家窑,东距桥头镇没多远,南临大漠河。黄道吉日是请了两个风水先生几经反复才择定的,破土动锹那日,放了上千头“天地响”。白二先生、李五爷、王大爷和玉骨儿都赶来恭贺,侉子坡上没下窑的弟兄也都跑去围观助威,工地上一片红火热闹。
肖家窑正挖着,还没正经出炭,肖太平又以窑做抵押,借下白二先生三千八百多两银子,在大漠河上修建了第一座煤码头,并购置了第一批运煤大木船。
到得同治十三年,肖家窑出炭时,肖太平的煤码头和大木船都用上了。由八条大木船组成的船队开始连樯南下,顺大漠河入运河直接向江南乃至上海运送煤炭。以往桥头镇的煤都是从陆地肩挑车载运往漠河县城,再从漠河县城沿运河水路和陆路官道两路向南卖运。由于中转太多,费时费力,运资费用居高不下,窑上的钱赚得就少。别人没看到这一点,肖太平却看到了,所以打从买窑地起,肖太平就盯着大漠河不放,非要在大漠河畔买窑地,非要在大漠河畔立窑。
白二先生、李五爷、王大爷开始时都不大理解,认为这是发疯找死。白二先生好心劝过肖太平,要肖太平谨防大漠河河水透进窑里,被大漠河害了。结果却是,大漠河不但没害了肖太平,倒是成全了肖太平。肖家窑的煤出了窑口就进了煤码头,再不需陆路中转,利银一下子多了二成还不止。白二先生、李五爷和王大爷这才再一次发现了肖太平过人的目光。
因为肖太平过人的目光,桥头煤直下江南的新时代不可逆转地开始了——尽管开始时只有八条船,规模很小。
也就是在同治十三年前后,窑上力夫紧缺的状况得到了缓解。桥头镇周围三省四县的人们渐渐聚向了这片新兴的窑区,农闲时便成群结伙跑来下窑。从那时起,白李王肖四家窑上,除了夏秋两季农忙时,已基本上不存在力夫紧缺问题。
虽说如愿以偿开了自己的肖家窑,做了窑主,肖太平却没有趾高气扬的样子,仍尽心尽职地做着白家窑的窑掌柜,和白二先生的关系不但没有疏远,反倒走得更近了,好得像一家人。肖太平常记着白二先生的好处,真诚地认为,没有白二先生就没有他的发达。同治八年,白二先生让他包下白家窑,给了他发家致富的机会。同治十年,白二先生冒着窝匪的风险,毅然处置了章三爷,从根本上呵护了他。到得自己开窑、建煤码头,白二先生又是出头帮他买地,又是借钱。
白二先生的这些好处,让肖太平记了一辈子,一直记到死。肖太平死后留下两条遗训中的头一条就是,肖家后人们必得牢牢记住白家的恩德,日后三代逢到和白家发生争执,肖家后人都要避让。后一条与白家无关:任何时候都不要结交贫穷的亲戚朋友。贫穷的亲戚朋友不会给肖家族人带来好处,只会带来麻烦,闹不好还会带来无端的嫉妒和仇恨。
肖太平对白二先生的恭敬,也得到了白二先生恭敬的回报。白二先生并不糊涂,白二先生知道,自己成全了肖太平,反过来肖太平也成全了他。没有这个叫肖太平的前捻党二团总,就没有白家乃至整个桥头镇煤窑业的全面兴盛。白二先生终其一生不服别人,只服肖太平。到得岁暮晚年,肖太平已死了很多年了,白二先生还常常一口一个肖大爷地提起肖太平。
白二先生常对人说,啥叫仁义?人家肖大爷一辈子活得就叫仁义。凭肖大爷的过人的气派本事,同治八年以后,他想哪天开窑做窑主都成,想闹腾多大都成。可人家肖大爷却一直耐着没动,因啥?就因着不愿和老主家窑上争力夫。直到同治十三年,力夫不缺了,人家肖大爷才不紧不忙地弄起了自己的窑。这样的爷谁能不服?人家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哩。说到肖太平的能耐,白二先生总要提起同治八年煤窑上的昼夜作业制,还要提起同治十三年的煤码头和船队。越到后来人们看得越清楚,昼夜作业制的意义不仅仅是把一座煤窑变成了两座,也划时代地改变了桥头镇人祖祖辈辈沿传下来的生息习惯。而煤码头和船队给桥头镇煤窑业带来的变化更是历史性的,煤码头和船队的出现,使得质优价廉的桥头煤在铁路时代来临之前,就先声夺人地打开了南运河两岸和江南各城市的庞大市场。
这期间,...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