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首先说马具,马具就是缰绳,马嚼,马鞍,马镫,我看了很多三国类小说,十部小说里面至少有八部是把马鞍和马镫当作穿越主角的新发明而用于三国时代,加强骑兵战斗的优势。
根据考古资料来说,确实没有汉朝的马鞍出土过,但是根据史料判断,在西汉时,马鞍和马镫就已经存在了。
为什么这样论述呢?因为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
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
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
因此这一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
而在孙子兵法里面对骑兵的描述是这样的::“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
此十者,骑战之利也。”
说白了,骑兵在战国时代还是担任辅助任务,所以在战国时代,马鞍和马镫是肯定没有出现的。
但是看看汉朝,《史记~匈奴列传》里面的记载:“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高阙。”
8“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
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
三万骑,什么概念?如果只是为了骑马冲到别人面前然后下马做步兵砍杀的话用的找三万骑这么多吗?这时的骑兵已经成为对抗匈奴的主力,可见这时的战士骑在马上已经可以用武器冲杀,用弓箭射击,没有马鞍和马镫的话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骑兵数量的。
所以我判断,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了马鞍。
再看《史记~李将军列传》是说李广的,:“匈奴追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这种转身后射的高难度动作,我无法想像在没有马鞍和马镫的前提下,他是完成的。
再看看后汉书这一段,“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登陷陈。”
这时侯骑兵已经成为了先锋,很难想像如果没有马鞍和马镫,骑兵怎么可能作为大军攻坚的主力,骑着光溜溜地马背,又没有马镫作为依托,又要借助马的冲力去戳人,又要保持平衡射箭,那就太难了,几乎不可能,古代人也是人。
综上所述,马镫和马鞍的出现当在三国以前,所以我设定马鞍和马镫在主角穿越时就出现了,大家不要意外。
其次,我要说说冠礼的问题,“男子二十冠而字。”
——这个出自于《礼记·曲礼》所以冠字普遍认为是在二十岁以后。
但是《礼记》里同样提到了,冠礼是学习和践行华夏礼仪的开始,是一个人经过了冠礼的教育和启示,获得新的思想导引和行为规约,简而言之,冠礼以后,这人就得规规矩矩,因为长大了,懂事了。
所以我推断,冠礼并不一定要到固定的年龄,特别是一些有权势的家庭,为了早日掌权,肯定有很多‘偷步’的行为,实行早冠。
特别在三国这种乱世,为了孩子早日当家做主,提前冠礼不是不可能,因为这在当时并不犯法,而且曹操虽然算是个世族,但是出生并不算根正苗红(宦官之后),所以也不会太把那些条条框框放在心上。
所以我在书里设定曹家兄弟15岁冠礼,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少年林青不信邪,遭遇横祸,灵魂穿越到一颗菩提树种子里,来到神奇瑰丽的修真界。带着前世的记忆和家族的图腾树心,林青如何从一棵树,修成真谛,崛起于强者之林!林青的志向成为一棵有智慧有理想有风格,有知识有前途,风骚无限的神仙树。...
金对玉,木对石,红妆对公子。侯门对绣户,绯袍对紫衣。庄生蝶,穿越客,运筹对划策。朱楼同绮梦,宝马共香车。回风舞雪美人姿,金声玉振男儿歌。半幅珠帘,难掩满园春色一轮皎月,共照两处时空。...
本章主要介绍了周幽王继位以后,到郑庄公兴起的阶段。这个阶段,西周灭亡,东周开始,诸侯争雄,由于郑庄公具备了地利优势,因而成为第一个兴起的诸侯,也为东周列国争霸拉开序幕。...
古哥!家里煤气罐没气了!喂!这不是哑铃呀!会爆炸啊!女娲妹子!你捏泥人我不反对呀!但是不要吹气呀!满地乱跑的小泥人好麻烦呀!伏羲!你个死妹控,我是死也不会把女娲让给你的,你趁早觉悟吧!不要再算黑挂了!哼?跟我斗?我是房东!神农爷!那是农药,不是草药!喝了敌敌畏您有一百条命都不够死的!能不能让我省点心?作为一帮神话里的大能的房东,汪东兴很愁苦,养活这么一家子人实在是亚历山大啊!...
...
主角意外回到大楚,魂穿成相府最没地位的书生。这是一个平行世界,同样也是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大楚朝廷岌岌可危,内忧外患,宦官当政文官内斗,军阀割据,盗贼蜂起。得罪了相府,又受到齐王府的追杀,乱世将起,此时的他又该何去何从?于是乎将军!白虎寨攻破了,但是贼人的物资早已被洗劫一空。什么?又被人抢先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