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零三章 习惯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要说在美国了,就释放到我家这么一个活宝,估计也很难以能够过得舒服。因为我们新的一代有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至少我是离不开电脑的,我们讲求快、准确、精密、要所有的事情都有效率,没有时间的时候就不吃饭,心情好的时候就吃很多,高兴的时候连着通宵,不高兴的时候连睡几天我想,连妈妈都很难以适应吧,刚何况感觉上他还是我们的爷爷。

    再加上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

    感觉真的像老人教孩子的顺口溜,出门碰到人咬狗,怎一个混乱了得

    说实话,不能够怪儿媳妇,我也喜欢自己面对电脑做自己的事情,大概但凡是创作型的人都是会有一点紧张和焦虑的吧,生活好一点的时候就不怎么看得出来,当压力变大的时候就会变得越来越焦急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烦躁。儿媳妇是在家写作的作家,天天面对一言不发的公公,语言不通,习惯不一样,连教育孙子的方式也不一样……估计有的时候心灵里也会在想这是我的儿子!!怎么教不用你来告诉我。总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就算是一开始就能住在一起也未必就能生活的融洽,更何况是结婚7年突然出现的……也算是暗合了美国人的七年之痒,在这样一个生活,事业,家庭都达到了麻烦的顶峰的时候出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片中吃饭的那一段也是堪称经典,公公做公公的媳妇做媳妇的,做好以后眼看着摆了满满一桌,因为西餐时一人一个盘子加上中餐中间的饭菜……大家爱互相夹菜好像有仇一样,后来又开始说话,媳妇讲英语的时候儿子也讲英语,公公讲汉语的时候儿子也讲汉语,因为互相通不懂,当面讲一些敏感话题也可以。于是面对两种不同内容的不同语言儿子迅速崩溃……果然饭桌文化是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方式啊…并且霸占了饭桌的文化才能霸占整个家庭。不过我看虽然生活在受气和寂寞当中,老先生自有他的养生之道,并不是很痛苦,也许在那样融会贯通了中华文化的血液中也没有什么不是可以解决的。对于儿媳妇,中国的尚且可能让人难以接受严重的弄的家庭分崩离析,更何况是一个外国儿媳妇。老先生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偶尔关心一下儿媳妇为什么只吃青菜的问题,在中国来说也不能说是侵犯个人**……纯粹的关心小辈而已。

    虽然,儿子还是吃着中国饭说着中国话,但是孙子已经彻彻底底的融入美国的生活里面去了,这是在说不上什么对错……本来世界就是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现在的中国新一代也和美国新一代差的不多,问题是真的有必要把文化的传统传承搞得那么重要吗?要求自己像犹太民族一样,即便没有国家也要维持民族的传统。但是中国现在连生活在自己土地上的人都已经抛弃了这些……又能怎么要求我们的下一代???维持自己中国的根,不是要在离开的自己的国土以后才做的事情!!!

    再说生活的压力

    谁不是呢?

    想要让别人为你着想,基本上就是扯淡,大家谁没有压力啊!你有!我也有啊!你心情不好!我心情也不好啊!在这样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谈什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的了,站过去,是大家都会的。但是最后问题能不能解决呢?痛苦要落到自己身上还是一样的痛苦,站在你的位置上的人是不会承受的。所以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对以,归根结底。人人也都是为了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些可以号称为了别人活着的人,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心。因为别人需要什么,你永远不会真正知道的。

    再说,老爷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这一辈子,对不起你妈妈只对得起你一个人。是啊,在当时,不管是谁也会去保护自己的孩子。但是事后呢?孩子会忘记,孩子还有孩子的生活,那么自己呢?应该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当然。我是希望他们能够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是为了报答父母的恩情长大,为了养育孩子而老去……当一切结束了,总要有点什么是属于自己的……很可惜,这样想的人太少了,就连我的同龄人都是……没有什么应不应该我们的生活不是本来就是这样的嘛?他们说道。不让他们操心他们又能干什么?他们能干很多事情,只不过习惯了以前的生活,没有给自己一个机会。中国有很多人是属手推车星座的,一辈子都有人推着他,没有人推的时候就突然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赶去干什么……我觉得这样的人很可悲,但是又没有办法责备他们。

    大概在这个残酷的社会,老爷子也就只能靠自己心里的武学之道来慰藉自己冰冷的心了

    最怕的不是你是错的或者别人不承认你是错的

    最怕的是

    你知道大家都没有错

    却还必须要辛苦拼命的作对

    这就是生活给我们的罪难解的谜题

    最后的时候,在监狱里儿子搂着爸爸哭,”背井离乡这么多年,从念书到艰苦奋斗,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把您接过来一起生活~~“的确,我们有的时候的确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道自己真的要什么……知道的,最后又不知道真的能到达自己想要的东西……

    我们是想着这个目标进发了,但是能不能到达……就……

    尽人事就好晓生质问美国妻子,父亲爱我和我爱父亲已经构成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何你不能理解?天真的晓生同志,你的出场表现,从最初的努力撮合,到最后的妥协退让于现实就说明了你太天真,以为自己有弥合这巨大文化鸿沟的神力,待发觉现实残酷时却闭上眼睛让现实来安排你的选择。我们不应苛责这些海外奋斗的华裔才俊们。他们在拼杀中已肩负太多的责任重担,面临被现实恶作剧地摆弄要求做出那“经典”的几难选择——落水的妻子、孩子、老母(或老父),你先救哪一个?——他们闭眼抓阄式的选择可以理解。

    我于此并无恶意针对这一群体来进行菲薄,我只是想说。是现实恶作剧的摆弄还是自己当初的选择而致如今的困境呢?我从来不认为两个有巨大文化差异的人(普通人)可以幸福的相安无事于一个家庭,若现实中有,那也是其中之一必定被同化为同一文化中人了。《新结婚时代》里有一句经典的老妈对女儿说的台词:“他娶了你,就娶了你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嫁给他,就嫁给他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门当户对”的重新诠释。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么?是两个人的事。仅仅是两个人的事么?不仅仅是。两棵树上的叶子相遇了,就可以潇洒地弃树而去,毫无瓜葛地重立门户生根发芽为新的一棵树么?估计难。难到会忘了根在何处。所以与其去面对那几难的选择,不如原初就慎重地选择。文化鸿沟不是不可以跨越和弥合,只是若其背后深藏了家庭与个体的矛盾时,就非天生神力即可解除那般简单了。

    二孝道的永恒思索

    场景一,晓生在狱中抱着父亲痛哭,困惑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奋斗那么多年不就是希望有个家庭,然后接您来享几年清福,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场景二。陈太太跌坐在石阶上痛哭:人老了没用了,遭人嫌,一大把年纪了还受年轻人摆弄。我们就那么为老不尊?

    场景三,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安乐,想不到在你我父子身上应验。想当年国内多少苦难的日子我们都相亲相爱的一起过来了,现在到了美国,物质生活那么好,却无法共处。

    《推手》给我们摆出的不仅是文化鸿沟的分歧,更严峻的是对何谓孝道的反思。几千年前的人们就已经对此作出了探讨,论语“为政篇”中有“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对父母尽孝道,难不成就是供其养老即可?何谓让他们享清福呢?我时常听到和看到很多人身体力行地去让父母将以前没有享受过的“清福”在眼下都能享受到,比如到高档餐厅吃饭、到各地旅游、穿名牌、坐好车……我并不是刻意诟病让父母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的行为,我只是想发出一个疑问,请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每一位心存孝心的儿女扪心自问一下:什么才是尽孝道?

    如果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要从顾客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话,那么好,父母需要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地实现之。这毕竟是不错的一种思路,父母需要什么确实应该始终萦怀于我们子女心中,但我很想再发一问,什么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呢?多年前我曾想让父母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特别是妈妈,从来没有坐过火车,出过远门。而如今,我发现即使提供了每月给父母的零花钱,物质生活也优越起来,但是也无法弥补静夜下父母那孤寂的心——好几次,我说了要晚上给父母打电话,而事后忘了,妈妈等到很晚才睡下,还小心翼翼发个短信来问是不是忙,每每思及让我懊悔得痛彻心扉!!

    所以我想,是否是“想父母之所想,急父母之所急”方为他们真正需要的?而非给他们努力提供子女自我认为他们会需要的吧!因此,孔子才发问,我们也才更要自问,同样为养,不敬之爱之,那么尽孝养老与养狗养猫何异?!

    片中晓生的困惑为何无法两全,陈太太的伤恸为何不能为老自尊,老朱的凄言为何无法共享福,我想。谜底皆可以从这什么才是尽孝道中寻得吧!90年代,录像机逐渐被淘汰,有种新的介质及影碟机叫做VCD走进中国千家万户。我记得家里刚买VCD的时候,很厚很重。也不算便宜。当时送了几张盘,那是第一次知道除了电视电影院录像带之外,这么一张薄薄的光盘也可以看无数电影电视剧。

    那时候还没有正版盗版的概念,送的几张碟至少盘盒很精致,金属材质磨砂面儿。其中就有李安的《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家庭三部曲等几部TW电影。

    当时的确是小,几岁的样子,自己个在家。用VCD看《推手》。自己看完,还邀请同学来一起看,但是他们说没意思,不好看。事隔多年,其他的几部TW电影已经忘了名字和情节,记忆最深的就是《推手》和《饮食男女》。

    小时候很多事情都很神奇,很多电影你看不懂,爸爸妈妈都看睡着了。你还在看。这一个是电影的神奇魅力,另一个就是影片本身。十几年之后,李安成了国际大导演。已经越来越习惯美国的生活和文化知感。家庭三部曲,在我看来还是他最好的电影。

    现在再来看,我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看过很多看不懂但是看的很认真的片子。你并不认识李安也不认识希区柯克,你甚至没有导演、演员这种名词的概念,电影只是种整体的影像,一种观看别人的生活而受到某种启发或者某种个思考的抽象事物。当你开始研习电影,懵懂时期给你带来的感受再不会有。

    直到现在,很多国外导演编剧的名字我总是记不住,因为我觉得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偶尔看到某部不错的影片还会发现原来另一部也是这组人合作的。世界上有三千多万部电影,平均每部算100分钟。大概也就是500万小时。你永远也看不完。看电影和拍电影永远是两种事情,就想海绵吸水和挤水,并不是吃饭和拉屎。

    电影的魅力,任何人无法否认,他是所有艺术形式的一种集合。我不确定小时候的事情会改变一生,那也不是个因为互联网就改变世界的时代。Anglee之前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拿到了大学生电影节的金奖杯。而后却闭目塞听隐忍了六年家庭宅男的生活。我不知道对于一个本就不时兴高产的导演而言,六年的时光究竟多少烦闷难挨。不过转念想来,看完《饮食男女》还是会有些许释然。那一道道色泽鲜润味香俱全的菜肴,不是普通的厨艺躬行所能造就的。这么说来,anglee的蛰伏,也是用心积累的“窥伺”。

    我不想说王佳芝的多重人格改变了故事的结局,抑或是……的爱情多么沉郁动人。那都是后话了,那都是李安立足于中国影坛开始世故开始圆滑又坚守一点自我品格和骄矜的“处世”作了。不错,缱绻的对白,惶惶的压抑,或许这些确令我感怀喟叹,只是比起这部处女作,过于成熟的编排与粉饰,隔岸观火的滋味就越强烈。

    在anglee的意象里,“父亲”这个概念根深蒂固。郎雄就是他脑海里父亲的形象标杆。《推手》里也是一样。父亲住到了纽约的豪宅,物质条件上品内心却孤独无依;中国父亲与美国儿媳的矛盾恶化,儿子晓生却在两人之间踟蹰困惑,力求化解又无法触及根本: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玛莎嫌老父在家打扰她专心写作,父亲为此也很无奈,他只有寄托晓生,希望儿子能够理解他的苦衷。郎雄扮演的父亲确实真切到位:古稀老人的沉着淡定,沟通未果的忧愁眼神,面对孙子时的慈爱童真,维护尊严时的不由分说……包括那每一次蹙眉的皱痕,都会令我的心随之揪起。

    有人说,anglee对中国文化太过熟悉了。郎雄的步履,更是体现了道家根源的特质:从容,中庸,睿智。无可厚非,这样的论断足够大气。我却想说,anglee比起大师更像是一位诗人,诗人就有他更多的情绪与内在。他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有体温的。抵至人性最软弱部位又不忍戳穿制造流血。于是会有遗憾,那不过是他太感性了,所以你才可以不痛不痒地评价一句“东西合璧”。如果要看文化,单一部《卧虎藏龙》里的打斗就足够你解构中国功夫的了。还可供你用些更恢宏华丽的词儿。

    末了,老人和陈太太之间的温情平添了不少暖色。张爱玲说,爱情,就是卑微至泥土里的渴求。70岁老父业已如此,乍暖还寒处的流转,让我们相信有些东西的确是亘古不变的……

    尽管对某些隐喻的刻画还欠火候,风格的定位有些偏颇。这样不成熟的片子,还是令我几度泫然。平淡之中见真知,最贴近生活的例子,总是能够挥之不去。驻于心底,无论年年岁岁。东西方文化的抵触与交融描绘的很生动。片子的最后,晓生向Martha解释……的含义,而聪明的李安则借用了太极拳中“推手”来比喻了中国式的家庭人文概念。东方人崇尚含蓄的美与和谐,有进就有退。有阴需有阳,最终追求的是一种谐和的平衡关系。李安早先的电影总是临界于中西文化之间,站在中国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