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二章 万王之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车技术水平不能太高,否则以精灵世界现在的设备就无法制造;但是他的性能应该比较强,能够压倒白匪军使用的各种杂式坦克(有旧帝国留下来的t-26,t-28,也有高卢人援助的雷诺ft,圣莎蒙坦克)。它得有很强的通过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尤克托巴尼亚冬天的雪原和chun秋的泥泞,速度要快航程也要长,便于广阔的荒原上机动作战。

    它应该坚固耐用,以便应对恶劣的环境和不良的后勤条件,它应该成本低廉,这样困难的苏维埃政权才有余力制造它。它的油耗应该尽量低,而且最好能烧柴油——尤克托巴尼亚的炼油能力还无法保障汽油的供应····

    要满足这么多苛刻的条件,似乎没有什么战车能够胜任了——除了光荣的t-34/85。

    研发武器,要得到良好的数据并不难,难的是在各种性能中达到均衡。以二战的各种主力战车来说吧:邱胖子防御强,但是慢的要死,护国公跑得快,但是死的也快,这两种坦克都是强调单一性能结果玩脱了的典型范例。山姆大叔的谢尔曼,火力性能还凑合,防护说得过去,而且比较便宜,可惜全被坑爹的发动机连累了:不光动力不足,还总容易着火,实力不济,cāo纵再灵活也是白搭。

    汉斯一开始走的跑车路线,速度就是防御,结果是76mm穿甲弹向他们证明了防御还是得靠装甲这个真理,然后一个大转弯,由转向碉堡路线,造出来的车子皮厚管子长,可是悬挂既糟糕,油耗又惊人(虎王满载燃油的公路行程是80-90公里,根本就没法进行战役机动),几乎是完全不能跑,而不能跑的车是不能算坦克的,顶多叫重型歼击车。虎豹能够在交战中打出一比十几的交换比的代价,是他们根本无法完成高速度的机械化纵深进攻(这本来是闪电战的精髓),而且在友邻的步兵部队无助地遭受t-34的蹂躏时很难去支援。牺牲了战役性能来满足战术性能,这笔买卖着实不划算——这也是为什么1945年初汉斯的坦克数量达到了最高峰,而且先进的黑豹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四号,他们与毛熊的坦克损失数量比反而上升到了一比一。

    就历史来看,真正实现了三大性能均衡同时可靠性优异的成功坦克型号并不多——而且几乎全都是苏俄t系列产品,至于那些纠结于车内空间如何如何弹药殉爆如何如何的“军事爱好者”,建议他们还是去研究模型的好。

    至于为什么要选择t-34/85而不是更便宜的t-34/76,蒋玉成也是做过一番权衡的:t-34/76的小型铸造炮塔的确是更容易制造一些,可是在实战中,车长兼任炮长的安排实在是太过影响整车的运用效果了——车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判断形势指挥战车的行动,炮长要负责坦克主武器的使用,得撸得准撸得狠,现在把这两样交给一个人做,结果就是哪项职务也别想完成好。

    就t-34系列的历史发展脉络而言,毛熊认识到双人炮塔的坑爹比察觉到76管子面对喵氏不给力还要早得多——t-34在t-34/76和t-34/57两个型号之后出现的第一个重大改进型号就是t-43,它的主要变化恰恰就是改用三人的大型炮塔。虽然这个型号最终没有投入量产,但是它的三人设计炮塔在略作修改后被t-34/85沿用了。

    由此可见,t-34/85大型炮塔并非是为了装载85mm的d-5t火炮才出现的,毛熊的设计思路一贯是由系统综合能力出发去选择各单元设备的配置,而非像汉斯那般为了装载某个单元设备而对系统横加涂改。在使用三人炮塔的情况下85mm火炮是最好的选择,也是在整个系统(战车)承受能力范围内的最优化配置。

    相比之下汉斯为了搭载70倍径75mm炮而设计出来的黑豹坦克就很难说是一个优化的系统(和同样性能的苏联坦克相比,它太重了)。至于虎王坦克,更是工程学上的一场灾难:

    为了能够装载威力无比的70倍径88mm炮,它不得不拥有一个巨大的炮塔(因为70倍径88炮的炮尾太长),为了让这个巨大的炮塔有足够的防护能力,这个炮塔就变得奇重无比,为了能够装载这个奇重无比的炮塔,就需要一个超大号的底盘——而为了给这个底盘提供足够的防护,虎王就成了重达72吨,行走装置常规性压坏的怪物。

    然而,直到汉斯输掉这场战争,他们仍未能从中吸取教训:计划中的e75坦克有一门威力更大的100倍径88毫米炮,但是悲剧的是,因为新火炮的炮尾更长,所以新战车的炮塔就应该更大,而我们不难预见:因为新战车的炮塔更大,所以它的炮塔就应该更重,因为新战车的炮塔更重,所以它的底盘就应该更大,因为新战车的底盘更大,所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