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茂密,但到了年底,严霜覆盖在野草之上,野草也就完结了。这是诗人否定了他自己找出来的那条解脱之路。
钟嵘在《诗品》中曾经写到:“曹植诗富有风骨,辞藻文采十分的华丽繁茂,情感上也兼有雅怨,身体被文化。”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说道:“(曹植诗)五言十分流调,是那么的清丽宗旨;华实际用法不同,只有才学才是安定。所以你得让自己变得很公平,叔夜具有温润,茂先凝聚着清新,景阳振十分美丽。兼好那么你就可以建、整,如果偏美的话就是太冲、公干了。”
(2)
从上文提到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我们就可以先得出一个小结论,曹植诗是很有文人风骨的,他的诗中尤其突出地表现着这股“慷慨“、“骨气“,同时辞藻也十分的华丽。
曹植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乐观开朗、豪放俊逸,但到后期就变得隐曲深沉、哀怨忧愤,然而那种“慷慨““任气“的风骨却始终充溢侵人。
而造成曹植的诗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其实也并不复杂,甚至和大多数文人一样,命途优渥时诗风便较为开阔,命途多舛时诗风自然也就变得深沉起来。
曹植前期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与曹丕一起,以贵公子的身份与曹操属下的文人交往,所以也写下不少记叙宴游及唱和赠答之作,如《公宴》、《侍太子坐》、《斗鸡》等,大抵情调平和,辞采华丽,很有些贵族气。这一类作品曹丕、王粲等也有,而以曹植为突出。这种诗当然很少具有深刻的内涵,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反映了建安时代诗歌题材不断扩大,更多地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反映了随着文人文学集团的出现,诗歌的娱乐性与社交功能更加明显了。曹植后期,在曹丕父子的猜忌、迫害下忍辱求生,心情极为悲愤苦闷,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发生显著变化。那种雍容华贵的诗作极少再出现,一些表达不甘闲置、要求施展才能的愿望的作品,也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显得深沉悲凉。更多的作品,集中抒写了对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怨恨。这些诗文中,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
陶渊明是一位田园诗人,他的诗具有朴实无华和平淡自然的特点,“风格即人”这条艺术的规律,在陶渊明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证明。读陶渊明的诗总有一种读诗如见其人的感觉。他的诗不是吟风弄月的文字游戏,而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从其作品看他对自己作品意象的塑造,率真、任情,不掩饰、不做作,不为世俗所左右,我行我素。诗人一生不断追求的是朴实、自然、率真、耿直。这种求真的思想,是对自然主义的追求与向往。例如他在《饮酒》中所描绘的,就是他的日常生活,又是“采菊”,又是“飞鸟”,最后提到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明他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现在的这种生活,短短几句,就将他的率真、自然表达了出来。
而谢灵运正如作者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一样,他写的诗“在新在俊”。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他的创作,不仅把诗歌从淡乎寡味的玄理中解放了出来,而且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并影响了一代诗风。